兩艘保存比較完整的大船。
碗底落款“清道光制”的大碗。

現場發掘的“虎子”(尿壺)。
一個碗底打著像韓文的字號。
  文圖/記者黃丹彤  特約通訊員羅世聰 
  探秘
  在發掘的土層里,發現了數十件破瓷器和一些銅錢。其中有落款大清嘉慶年和道光年制的民窯青花瓷;銅錢中包括宋代的元豐通寶、景興通寶,清代的道光通寶、嘉慶通寶等。
  3艘清代古船今年4月中旬在廣州北京路45~65號考古工地被髮掘,因為考古人員對現場封鎖嚴密,同城媒體均一直未能進入現場。昨天,本報記者經過多次努力獨家進入現場探究。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挖掘人員羅世聰向本報記者透露,從考古層位關係和出土遺物看,目前初步判斷該古船廢棄於清代中晚期,即嘉慶、道光年間,或為官府所用快船。
  記者瞭解到,這是廣州歷史城區第一次考古發掘古船。這3艘古船經過細心發掘後將進行複原修複,作為一件重要展品進駐正在建設中的廣州博物館新館。廣州考古專家指出,3艘古船的發現,對於廣船的造船工藝研究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,也為研究廣州歷史地理和珠江岸線的變遷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。
  昨天下午,本報記者被允許進入現場探究。發現古船所在的位置,在廣州南關電影院對面馬路,位於北京路45~65號考古工地內。準確位置與現在珠江的天字碼頭相距169米。參與發掘的羅世聰介紹,3艘木船呈南北走向,離地面約2.5米的深度,3艘船船頭都是朝北向上翹起,高低相差約1米。3艘木船最長一艘殘長19.2米,中部殘寬3米;中等一艘殘長15.2米,中部殘寬2.5米;最短一艘殘長約3米,中部殘寬約1米。3艘木船經過兩個月清理,基本清理完畢,其中的兩艘大船保存比較完整。殘餘的構件看上去,船的深度約1米,由此挖掘人員估測,真實的船體從船上甲板到船底應該有1.6米~1.7米深。
  “船內有兩層填土,都是一些廢磚瓦塊,夾層是一些碎木屑,由此估計是被廢棄後堆積而成。”羅世聰說,在發掘的土層里,發現了數十件的破瓷器和一些銅錢。其中有落款大清嘉慶年和道光年制的民窯青花瓷;銅錢中包括宋代的元豐通寶、景興通寶,清代的道光通寶、嘉慶通寶等等。
  記者現場看到幾十件民窯瓷器,都為破損件。其中有的碗盤底部還有“嘉慶造”、“清道光造”等落款。其中一件缺口的青花盤子內還題有一首草書詩句,是描寫中秋夜月景象的。還有一個碗底,打著一個類似中文的“石” 或者“否” 字,但仔細看起來又不是。看上去倒像韓文的字體,給碗的來歷添加了神秘。
  解謎:隔艙板約30塊 或為官府用快船
  挖掘專家註意到,其中兩艘大船都有一個共同特點,隔艙板很密,整艘船的隔艙板約30塊之多。不同於一般的民用漁船,一般情況下約1米才有一塊隔艙板。結合古船結構形制,有考古專家初步推測,本次發掘的木船屬於快船類型,有可能為官府所用。    
  本次發掘是廣州歷史城區第一次考古發現古船,有專家回憶,早在1977年,曾經在番禺鐘村發掘過一艘長達40多米的龍舟,挖掘出來幾乎腐爛了。
 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,3艘木船的發掘地一帶在清代屬於廣州城南,早在清朝中期以前,這裡還是珠江河道所在。根據《廣州市文物保護規定》,建設單位在建設施工前主動報請文物部門組織考古勘探工作。
  今年3月中旬,配合工程建設,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工地進行搶救性考古勘探發掘。有專家指出,本次發掘發現對於廣船的造船工藝研究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,也為研究廣州歷史地理和珠江岸線的變遷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。
(原標題:廣州歷史城區首次考古發掘古船 距天字碼頭僅169米 本報記者獨家探秘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d21fdyh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